本报记者 符府
四年前,姚怿之怀揣“桃李满天下”的理想,从老家江苏南京来到三亚,就读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如今,22岁的他回到南京,考取了南京市聋人学校编制,成为该校一名教授高中政治课程的特殊教育教师,他将用所学知识,为“折翼天使”们插上奋斗的翅膀,引导他们翱翔在人生广阔的道路上。
姚怿之坦言,在他的人生规划中,未来一定会成为一名教师,却没想到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特殊教育之路。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份于他而言,是个挑战,但他深感荣誉与自豪。
在特殊教育教师岗位就业,意味着姚怿之需要重新学习一门“语言”——手语。手语是通过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口型变化,以构成一定表达意思或词语,对于听力障碍人士来说,它是主要的交流工具。
“你知道手语也是有差异的吗?我们所说的手语分为:通用手语和自然手语。通用手语是国家为了听障人士可以相互交流,推行的一种全国通用手语,相当于普通话。而自然手语则是地方手语,相当于各地的方言,很多词在地方手语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手势。”姚怿之说,有时即使是两名听障人士在交流,也会因为“方言”差异而互相“看不懂”,所以他不光要学好通用手语,也要学好自然手语。
时值暑假,姚怿之每天照着学校发的手语教材,对着镜子,一个手势一个词练习着。“我的授课安排是政治课。现在有不少时政新闻节目都配备了手语解说,这些节目也是我学习的好教材。”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对特殊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姚怿之边学手语,边翻阅大学时的学习笔记,他想总结出一套适合听障学生的教育方式。
据介绍,在当前全国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听障学生的课堂中,拥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的特殊教育仪器、设备、软件和教具,教育环境和学习质量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姚怿之学习手语时,常常在想,特殊教育对于听障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能学到知识,考上大学,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自立自强,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意味着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意味着他们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信念,深深激励着他去做好一名特教岗位的老师。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听障孩子登上更大的舞台。”姚怿之说。
再过一个半月后,姚怿之将圆梦三尺讲台,开启人生中第一堂授课,一堂无声的课,一堂传递爱与温暖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