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关社区│寻找广济桥
如今的广济桥,不复当年古路驿道的繁嚣,下面的官沟也少有水痕。但它穿越了600多年历史,依然存在。 王鑫 摄
海南省人民政府与三亚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官沟及广济桥”石碑。 王鑫 摄
广济桥桥面上的大块石头,仍为当年性俊和尚所铺设的鹅卵石。 王鑫 摄
2016年修缮广济桥现场。通讯员 孙建平 摄

  ■王鑫

  ■东关社区

  位于崖州区中心区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崖州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重地。崖城大桥、崖州路、崖保路、广场路、东门路等路段贯穿整个管辖区,是崖州区重要的交通节点。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崖州区水南村东约2000米,原崖城糖厂南侧,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原为木桥。清朝康熙年间,僧人募修为砖石拱桥,崖州知州张擢士等为之刻碑作记。广济桥属单孔砖石混砌拱桥,呈南北走向,横跨官沟上,桥长15米、拱高4.76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路走来,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广济桥像一位隐者,大隐于市、小隐于野,并不容易发现。

  沿着崖州区政务中心对面的路口斜插而入,步行十几分钟,途经原崖城糖厂,走过一个倒“S”形的路线,才在官沟一巷与官沟二巷的“疯狂”暗示下,知道距离官沟及广济桥已经不远。

  两条巷子的交会处,一位年过七旬的黎族阿婆热情地指路:穿过两户人家前面的小路再右转,就到了。

  “官沟及广济桥”的石碑淹没在绿草中。桥上,大块的鹅卵石踩上去仍然有着时间的质感;桥下沟内,已经鲜有水痕,成片成片的鱼黄草甚至完覆了当年河道的轨迹。

  偶尔有人骑着电动自行车经过,似乎与人诉说:这里,曾经是繁嚣的古路驿道,现在,仍然是一座桥。

  “和尚桥”

  清光绪《崖州志》记载:广济桥,州东南二里。景泰年间,以木建。康熙九年,僧人性俊募修,易以砖石。知州张擢士、游击张德远有碑记。

  广济桥的募修经过,记述颇多,版本大体相同。

  它最初修建于明景泰年(1450年),原为水南村民兴建,深五丈余、宽二丈余,是州城官道通往东边三亚、藤桥,西边黄流、昌感的主干道。该桥清初报废,从此东西通行受阻。

  清康熙七年(1668年),崖州知州张擢士同崖(崖州)、感(今昌江、东方市)昭武将军张德远商议:要想富、先修路,有路没桥也不行,要不咱们把自己的年薪捐出来吧,修治广济桥。

  当时崖州广度寺有位僧人叫性俊,听说要修桥,马上扛了两袋零钱,到州府请求:积德行善乃出家人本分,修桥这事我早就想干了,两位大人工资也不多,还有一家老小需要照顾,不必破费。

  他把两袋钱倒在地上说,“这是我两年多来筹集的银两,刚从钱庄取出来,应该够了,请大人放心。”

  州官被和尚的行为所感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性俊是一个“行动派”,随后买来石头、沙子、土砖,一个人开始修桥。二张见他没日没夜地干,十分辛苦,便派出几位泥瓦匠去帮忙,但被性俊谢绝。

  就这样,性俊风雨无阻,用时整整一年,终于建成了这座石桥。一桥飞架,崖州东路交通从此畅通。

  为了纪念性济的事迹,州官在桥头为他树立一块功德碑,并命名这座桥为“广济桥”。受益的崖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叫它“和尚桥”。

  其实各地古代遗桥中,多有“广济桥”,一取众筹之意,汇众人之智、聚众人之力、合众人之财;另含谋众人之福,广济万民。

  广济桥建成,两位官员高兴坏了,撰文镌碑,既记录修建过程,又不吝赞美性俊和尚:“僧亦自幸其劳苦有成,构石作碑,请文为记。予二人因目击先之病涉如彼,后之平易如此,而乐为叙述其事云。昭武将军分守崖感等处地方游击张德远、奉直大夫协正庶尹崖州知州张擢士同撰。僧人性俊募建。时大清康熙九年岁次庚戌季冬吉日。”

  如今,这座桥经过修缮后依然牢固坚实。

  古驿道,水利沟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既有广济桥,那它下面的水是什么?官沟。

  2009年5月,官沟及广济桥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三亚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州志》中,张擢士与张德远撰写的“广济桥碑记”提到“州治东南二里许,有名南沟”。“南沟”即“官沟”。

  对于官沟的释义并不相同,一说是清代的地下排水系统(古代官家用砖砌的大型排水沟),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初,上面是铺路石,下面是暗沟,典型的“上路下水”结构,也就是现代的“下水道”。

  另一种,则是水利工程。

  海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何以端说,广济桥是驿道设施,不但是全海南唯一原样完整的驿道古桥,在整个华南也十分罕见。这座桥,架在大水利沟“南沟”之上。

  水利沟,则为了引水灌溉,造福于民。

  根据历史记载可以得知,古早时期的琼南不少地域山海相逼,沿岸低平地带不多,农耕条件并不好,地狭民稀,经典农耕文化长期落后,发展步履维艰。除了南宋州官毛奎所开的后河(约淳佑五年,即1245年前后),明初之前琼南尚没有规模水利设施的记载。

  《三亚文史资料·水利专辑》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12年),知州陈尧恩率领乡民引宁远河水入后河,经过南蛇塘、望天塘、郎芒坝,使郎芒坝蓄水量增加,灌田几千亩。并一举修筑“北沟”及“南沟”,分别整合了宁远河西岸、东岸各老灌溉区并加以扩展。

  崖州名士钟芳在《崖南、北沟记》中叙述:

  (陈尧恩)日蹑原隰,度高下所宜,凿二沟于河之上流。南沟自高村达于奔草,延袤十五里,辟土山四、石山四。北沟自郎落达于钟亭,延袤五里。先计若干工,倩民夫三千,黎倍之,每夫若干尺,时往程督,各约五日毕事。群黎皆裹糗餈,具畚锸,欢然应命。有不预者,则惧以寇视之,咸愿即工。沟成,旁通曲引,亢燥胥灌,久芜之地胥为沃壤,岁倍熟,民大利焉。

  到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5年),知州林资深接力“南沟工程”,加以改善,重修了跨沟的桥——它就是广济桥前身。

  “南北沟”标志着崖城平原引水设施格局进入成熟期,以此为标志,崖州精细稻作,农耕经济站稳了脚跟。

  传说中的山重水复

  何以端说,据当地老人相传,过去广济桥两侧有石头护栏,桥头立有一人多高的石碑,后皆被毁。这个古碑,或许就是《崖州志》所载的“广济桥碑”。

  广济桥的拱形结构合理,砖块结实,工艺良好,使得它屹立几个世纪,一直可以使用。进入21世纪后,虽局部有坍塌迹象,但大问题还没有。2016年9月加固时,保存了原来的砖拱和东面桥墙,桥面也用原旧的大块鹅卵石重新铺设,既美观,又结实。

  “自从西线公路放弃广济桥后,其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只是附近居民偶尔通行的一条偏僻小路,北面空间还被新盖居民楼一再挤压。”何以端称,桥两头原有道路几十年来亦大变,旧走向已无迹可寻。

  但是,古桥是600余年驿道路段的原物,应该是海南存世唯一未经改建的驿道桥梁,还是近600年古灌渠的证物。整个琼南现存的大型公共古建寥寥可数,论资格它是“老大”。如果从保存旧貌的原物这个角度考察,它的资格在全海南甚至全华南,都数得着。

  2013年,何以端曾专程拜会崖城水利所所长林成旺,后者被称作当地的“老水利”。

  林成旺曾参与维修改善南沟的组织指导工作。他说,在当地,对南沟还有一个奇特的俗称——妹州沟。

  这个名字如何得来?原来,广济桥以下至水南村头的渠段,地下有流沙层,挖出土方不久就被流沙掩埋。官沟上面一带,过去都是荒山坡。旧时人们迷信认为流沙是“有说道”:男人白天挖土,晚上土又埋回来了。无奈之下只好出动女人试试。

  于是一个奇特的场面出现了:男人靠边站,成群结队的崖城女人,戴上有围布的竹笠,拿起锄头扁担,走上工地。据说如此一来,渠段就真的被“娘子军”修成了,妹州沟之名,就此产生。

  何以端说,无论是对崖城的水利史还是风俗史,这个传说都是生动重要的一笔,不应漏载。

  2021年,崖州区发布“我为群众办实事”区级事项清单,所列出的15个大项、26个小项直击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进官沟公园绿地建设”位列其中。

  当年8月9日,崖州区政府发布《三亚市崖州区官沟公园景观工程项目告知书》,提到“根据三亚市城市规划和景观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经三亚市人民政府‘三府征补决’〔2021〕8号文件批准决定,无偿收回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三土房(1998)字第1158号证内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收回土地将作为三亚市崖州区官沟公园景观工程项目建设用地”。

  官沟及广济桥的传说,仍在历史长河内继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三亚·时政
   第03版:三亚·综合
   第04版:三亚·综合
   第05版:中国·国际
   第06版:寻村记
   第08版:体育新闻
东关社区│寻找广济桥
我和我的三亚·这方水土这方人
“桥”这一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