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世烽 实习生 赵小梅
孝老爱亲,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基本的义务,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今天,我们将向大家讲述三亚市2022年度“三亚好人”(孝老爱亲)黎永花的感人事迹。
纯朴、大方是黎永花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年近花甲的黎永花是天涯区南岛居抱慢队村民,是一名普通黎族农村妇女。与丈夫林皎明结婚37年以来,她用勤劳的双手操持家务,用博爱的亲情照料身边的亲人,她任劳任怨,用耐力和毅力、恒心和勇气传承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1986年冬,黎永花刚嫁给林皎明时,全家住的是破旧的茅草屋,家庭主要经济收入靠种地。她坚信,虽然家庭生活不尽如人意,但她和丈夫有好的身体,有勤劳的双手,一切都会好起来。但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的一天,她的丈夫突然中风后昏迷不醒,她紧急联系周边有车的亲戚第一时间送到三亚市区医院抢救,在重症监护室整整待了一个多月才脱离生命危险转移到普通病房。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丈夫病重的同时,70岁的婆婆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进同一家医院。这样,黎永花便担起照顾丈夫和婆婆的重任。一个半月后,丈夫出院回家,却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走路,半边身体处于瘫痪状态,生活不能自理,但她不离不弃,细心照顾丈夫。经过她的精心呵护,丈夫一年后便可以慢慢走路了。
2016年春节,林皎明的弟弟突然因为病重住进市区一家医院,黎永花独自一人在医院照顾了一个月。2020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黎永花的堂嫂也因突发高血压等疾病,堂嫂的孙子便拨通了黎永花的电话。得知情况后,黎永花放下手中的农活迅速赶到,用电动车载着堂嫂,送到附近乡村医院诊断后转送到市人民医院抢救,她一个人在医院照顾堂嫂4天,直到亲人来替换她,她才离开回家。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黎永花与丈夫育有两男一女。大儿子、二儿子结婚后,黎永花便主动承担起照看孙子们。2015年,黎永花的女儿考上了大学,让她又喜又忧。喜的是,家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忧的是,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将会变得更加紧张。于是,她放下家中的农活,到城市里找工作,到酒店里刷盘子,到托管机构帮照看上学的孩子……挣到的工资全部补贴家用及女儿上学和生活费用。
“女儿读大学的那几年,当地教育部门都发放助学金;还有,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丈夫也提前办理了退休……这些给我们一家减轻了不少的负担。”黎永花告诉记者,她的女儿目前在南岛居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懂事的女儿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每个月的工资也都交给父母。
2022年,黎永花的大儿子因重度肺结核住进医院ICU病房,她寸步不离,困了就在走廊上打地铺睡觉,照顾两周后,儿子才出院。今年5月份,当地民政部门给黎永花的大儿子办理了低保。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熟悉黎永花一家的天涯区南岛居专职工作人员王小艳对记者说,黎永花为人和善,待人很热情,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体谅,宽容谦让,良好的家风给周边的群众树立了榜样。
黎永花目前还在照顾85岁的婆婆。黎永花对记者说,在她看来,照顾自己的亲人,就算再苦再累也是应该的、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