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 冰
读完杜光辉刚出版的散文集《都是人生》,心情一直不能平静。这些散文强烈地击打着我的灵魂,使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杜光辉的散文涉及他独特的艺术个性,是难得的优秀作品。归纳起来还是离不开这三个字:真、善、美。
第一是“真”。古人说“文以情动人”,这个情就是源自作家个人生命体验而产生的真情。比如说:七月酷暑,你没有高温下的体验,仅凭待在空调房里,隔着玻璃感受毒辣辣的太阳下的辛苦劳作,即使你是天才,也无法写出烈日下汗流浃背焦灼难挨的真实感受。杜光辉有这方面的生活,他在散文中写道:“我拼命地拽拉麻绳,身体弯成了弓,能听见自己和别人粗重的喘气声,还能听见自己心脏急促泵血的咚咚声……微弱的星光下,尽管看不到汗水滴到地面上的痕迹,却能闻到汗水在身上发馊的腥臊味,那些我叫嫂子、婶子的身上散发出来的闷臭味,在清新的空气里格外刺鼻。”
这是杜光辉少年时期一段生活经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单凭想象不可能有如此准确的描写。可以说,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体验,是作者特有的,至少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还很难读到相同的甚至类似的描写。
第二是“善”。中国人有“天不欺善”的说法,也有行善积德的传统。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少年时代,杜光辉的父亲掌管着西安市副食生产供应,只要他愿意,到管理的副食加工厂吃一顿面条、白馍,也算不上违法违纪。但他的父亲却因长期饥饿,劳累过度,得了“浮肿病”。杜光辉在文中写道:“这几十年里,儿子没有一天忘记过您受的苦难,没有一天忘记过您的人品道德,没有一天忘记过您对儿子的教诲。儿子无论做人做文,上不敢愧对国家百姓,下不敢愧对亲朋好友,没有一天偷懒。儿子的品行道德中,蕴含了您多少年的言传身教……”父亲的善行、人格魅力,影响了杜光辉的一生,也让读者敬佩其父亲的人格魅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父亲的道德品行对社会、对所有人,都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这就是作品的思想价值。
第三是“美”。我理解的美就是符合整个人类利益的普世价值。杜光辉在书中回忆:《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发表他的《风雪高原》,有这样一个情节,骑兵连长击毙了一对叛匪,救下了这对叛匪的婴儿,男性叛匪临死的时候开枪打坏了骑兵连长的生命之根,骑兵连长夫妇收养了婴儿。骑兵连长救助雪灾中的藏民同胞,坠入雪渊牺牲。数年后,连长的同乡汽车班长和这个叛匪的儿子在开往西宁的途中,同时患肺气肿,班长拔下自己鼻孔里的氧气管,插入孩子的鼻孔,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有相当的思想高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之美。古人说“文以载道”。作家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克服狭隘的脱俗观念,呼吁和平、呼吁友善、抵制仇恨、抵制战争。这样的作品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杜光辉所写的,几乎都是亲身经历、所思所想,读者不难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悯的情怀。作为大学教授、一级作家,他发表了850多万字作品,其中中篇小说84部、短篇小说37部。虽然很少写散文,但出手不凡。因为刚刚出版的《都是人生》,成功入选《文学百年·名家散文自选集》,就是一个证明。这套选集还选入了鲁迅、冰心、郭沫若、老舍、茅盾、雷达等人的作品。
在杜光辉这本散文集里,多次强调读书在当今散文写作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这也是他散文创作成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