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智子
耸肩、眨眼睛、吸鼻子、清嗓子、摇头、发出怪声音、做怪表情、抖身体……近期,记者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获悉,该科室时有接诊有以上症状的患儿,且有增多趋势。
那么,孩子“挤眉弄眼、做鬼脸”可能是什么疾病呢?市妇女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主任医师于得澧为大家带来科普。
孩子爱做“鬼脸”要引起重视
“儿童不自主的面部抽搐、扭脖子、缩腹、发出怪声等行为是一种疾病,在医学上叫做抽动症或抽动障碍,是发育行为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于得澧介绍,抽动症多见于学龄儿童,也可见于幼儿期,男孩较多发,最初表现轻微时多被父母误认为是眼疾、鼻炎或感冒带去看医生,后来发现孩子频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种“鬼脸”,焦急万分各处找医生看病,往往转介到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
于得澧表示,抽动症的负面影响不见得是症状本身,而是对儿童本人、父母以及周围人群的情绪、心理造成的影响,也会对亲子关系、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同时抽动症容易合并其他情绪行为问题,如频繁发脾气、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识不良、遭到同学讥笑或排斥、学习成绩下降、师生关系紧张、影响睡眠等。
抽动一般分运动性和发声性
于得澧介绍,抽动一般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往往在发声性抽动开始前几年出现,始于4至6岁,表现为眨眼、皱眉、面部抽搐、噘嘴、咬唇、张口、歪嘴、摇头、耸肩、扭颈、甩手、举臂、步态异常、踢腿、收腹、跳跃、身体旋转、抓挠动作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性抽动可能演变成更为精细的运动。
发声性抽动:实质上是累及发声肌群的抽动,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通过鼻、口腔及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表现为干咳声、清嗓声、吸鼻声、吐痰声、呼噜音、犬吠声、尖叫声、打嗝声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叫声或无音节的喊叫等。发声性抽动常始于8至1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声性抽动常发展成重复性模仿言语、无意义的语音、无聊的语调、重复性习语或猥亵性言语(说脏话或无故骂人)。
“抽动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神经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于得澧介绍,过敏性体质或免疫功能紊乱的儿童容易患抽动症,而且易加重病症的发作。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家庭和环境因素对发病起着明显的“扳机”作用。早期母子关系不和谐、父母期望值过高、超负荷早教、学业课业压力大、儿童人际交往不良或丧失友谊等会诱发抽动症。
有些抽动症孩子对某些环境刺激特别敏感,如感冒、嗓子发炎、过敏性鼻炎、染红眼病、眼睛干涩、疲劳、惊吓、过度兴奋、肠胃不舒服、着凉、冷热交替过激等,甚至睡觉脖子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诱发抽动发作或加重症状。长期过频地观看视频,或依赖电子游戏也会诱发和加重抽动症。
成年后,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
“关于抽动症的评估,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影像、心理测验及实验室检查,目的在于评估共患病及排除其他疾病。”于得澧介绍,对短暂性的抽动障碍或抽动初发阶段,若未影响到孩子日常生活及学习,不建议马上用药,首要做法是对父母予以咨询指导,并调整和改善儿童生活起居。对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抽动障碍儿童,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
“抽动障碍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抽动常常在青春期减轻,很多患者甚至会消退。”于得澧说,抽动症患儿到成年大概有3种情况: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30%至50%的患儿病情减轻;5%至10%的患儿一直延续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