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罗蓬村扶贫夜校来了两位小“老师”
  本报记者 杨洋

  8月20日20时,罗蓬村委会办公楼3楼灯火通明,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罗蓬班第99期如期开班。距离开课时间还有5分钟,村里的巩固提升户来了,村民来了,扶贫干部也来了……一会儿工夫,偌大的办公室已经座无虚席。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期“扶贫夜校”来了两位小“老师”——罗蓬小学六年级的两位学生要给大家上一堂特殊的脱贫攻坚课。

  当身穿荧光绿马甲,拿着“课件”的吉瑜蒙登上讲台时,村民们面面相觑,满脸疑惑。但很快,办公室就变得异常安静。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建设我们的罗蓬村,建设我们的罗蓬小学,把罗蓬村变得更美好。”罗蓬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吉瑜蒙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记者。

  “我希望村里的叔叔阿姨可以靠勤劳致富,只要肯努力,一定能致富。” 可能是讲话时太紧张以致声音发抖,吉瑜蒙坚持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村民不断学习,敢于突破。

  同为六年级一班的同学王奎元更为紧张。为了这次“讲课”,他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打气。

  王奎元说:“我想要好好学习,找份好工作,让爸妈过上好生活。”

  王奎元的父亲王尚此刻正坐在讲台下,第一次听到儿子的真情告白,这位中年汉子不停地抹泪。

  两位小学生的现场“授课”多少显得有些胆怯,但道理却很通透,村民的心头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王尚说,以前放暑假,孩子们要么睡懒觉,要么就看电视。社会上各类培训班又大都需要比较高额的费用。幸好,吉阳区教科局在罗蓬村开设了暑期课堂,通过专业的师资力量,让孩子能够在课余时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挖掘孩子的无限潜能,王奎元比以前更为开朗,蜕变成一名有理想的少年。

  “孩子是希望、是未来,两位六年级的小学生萌生了‘勤劳才能致富,读书改变命运’的念头,作为大人再不努力,情何以堪?”罗蓬村巩固提升户蓝德珍激动地说。

  “精准扶贫得从教育抓起,无论是贫困户家庭还是普通家庭,只要让孩子多学知识考上大学,以后就有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吉阳区教科局局长侯雪华说,暑假期间,吉阳区在全区开设了暑期公益课堂,让村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免费上培训班,真正从根子上把教育抓好。

  参加培训班的孩子走向扶贫夜校向家长讲脱贫课,他们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切入点,鞭策自身奋力前行,也激励着村民改变命运、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脱贫攻坚·三亚行动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文明大行动进行时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时事
   第07版:教育周刊
   第08版:文体
抓好脱贫攻坚 助力乡村振兴
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
对照查摆剖析以身作则带头整改
罗蓬村扶贫夜校来了两位小“老师”
三亚日报记者康景林荣获一等奖
寒门兄弟同时考上大学学费难筹期待援手助圆梦
三亚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