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犬吠之声早已久违,这大概源于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城里的原因,但也不知如今的乡下是否还有雄鸡报晓、家犬候门。天生万物各有其分,牛耕地、马拉车、狗看家、猫捕鼠、鸡司晨、猪出肉……人为万物之灵众生之长,在生息繁衍发展创造的同时,也开发利用管理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使社会不断向前。
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共享天地。在众多生灵中,鸡犬与人的关系似乎最近。凡有人居处,莫不有它们的身影,以致这两种动物成了人们生活状况的象征,比如,“鸡犬不闻”形容荒凉冷僻,“鸡犬相闻”指人烟稠密,“鸡飞狗跳”比喻状况混乱,“鸡犬不留”指赶尽杀绝,“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各过自己日子,不互相走动。
有鸡鸣犬吠的生活是有情调的,雄鸡一唱天下白,唤醒自己的是一个美丽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闹钟或手机,且不用预先设置;忠实的守门犬既可做你的朋友,还能帮你看家,并能分清生人熟人,它的叫声既是威慑也是报警,甚至还可把小偷捉住,强过任何一种防盗门和锁。因此,从前的门多是简陋的木门或柴扉,经济实在,古朴大方,贼却不多。
鸡鸣犬吠是田园生活的写照,清新自然、和谐美好,从前许多人宁可舍弃官位也要回乡过这种富有诗意的生活。比如范成大、杨万里、王实甫、郑板桥等,他们一边享受着悠闲宁静,一边以优美的诗篇描绘乡间的美好。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派生机盎然、清新辽阔的景象。狗吠深巷,说明人平时来往较多,比较亲近,鸡鸣桑树,说明鸡自由欢快,也用以象征自己摆脱了束缚。有一首名为《庄》的诗,是专门描写乡村特色的,用的一七体,“庄,庄。临堤,傍岗。青瓦屋,白泥墙。桑麻映日,榆柳成行。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田桑。家有余粮鸡犬饱,户无徭役子孙康”。这美丽的环境,殷实的生活,恬静的日子,正是当时人们梦寐以求的。山鸡野犬(四处游荡的犬)的声音给村庄凭添了生气和情趣,是自然生命悠然的应和。
对旅行者来说,鸡鸣犬吠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前外出的人十里长亭,五里短亭,白天赶路,日暮投宿,从不怕错过宿头,因为店家都养有报晓鸡。天亮鸡一叫,客人便赶紧起床,踏着晨霜上路。在鸡声的陪伴下踏过小桥,留下一行足迹。“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的叫声对盗贼来说是厌恶和恐惧,对家人则是亲切和兴奋,因为这是迎接和问候,也是在替他给屋里的人报信。
由于鸡犬与人关系密切,使得它们也跟着人沾了不少光,比如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喂了鸡狗,它们也跟着升天了。
鱼与熊掌很难兼得,享受现代文明,便要与这些传统生活远离,但把鸡鸣犬吠之声珍藏在记忆中,变成文化的一部分,仍可作为心灵的天籁陶冶我们的灵魂,使我们与曾经的生活产生某种衔接,让日子变得丰富多彩,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