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
“籼改粳”有望提高早稻品质与价值

  本报讯(记者 刘少珠) “‘籼改粳’有望提高早稻品质与价值。”7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主论坛上提出了这一观点。

  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种植数据,我国双季早稻生产共有13个省区,全部分布在南方低纬度地区,播种面积7101万亩,总产量2802万吨,单产394.6公斤/亩。

  然而,我国目前生产的双季早稻均为“早籼稻”。“双季‘早籼稻’生产面临着单价和利润率低的问题。”李家洋进一步说,我国“早籼稻”品种培育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主要作为饲料用粮或工业用粮使用,至今仍没有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品种。

  与“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明显优点。为此,李家洋院士团队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在培育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上取得重要突破。

  多年来,他们培育的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在江西省高安市、浙江省金华市、福建省三明市等多地开展田间实验。2021年,江西省上高县“中科发早粳1号”200亩示范片首次培育出可用于生产的“早粳稻”,其中人工抛秧种植,实收水稻稻谷亩产为530.31公斤;机插秧种植,实收水稻稻谷亩产为613.73公斤。粳稻品质优良,主要米质指标达到优质二级米标准。

  “新品种长粒优质、高产,抗寒、抗病、抗倒伏、抗穗发芽等方面尤为突出。”李家洋表示,如果将双季“早籼稻”改为双季“早粳稻”,不仅可以增加南方各省市的粮食自给率,还可以将优质新米提前2-3个月上市,让中国人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越来越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聚焦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第04版:聚焦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
   第05版:三亚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
   第06版:创文明城市 建美丽三亚
   第07版:中国新闻
   第08版:焦点新闻
“新鲜”果蔬“争奇斗艳”
全力以赴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加快推动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发布
2021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
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永久落户三亚
“籼改粳”有望提高早稻品质与价值
中国种子协会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
三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揭牌
海南自由贸易港南繁种业检验检测联盟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