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出圈”看见三亚美
三亚市民族中学美术老师全丽妃(左一)指导学生织黎锦。本报记者 李学仕 摄
省级“黎锦传承人”黄丽琼在工作室内展示黎锦技艺。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黎良图 王俊

  10月26日上午,在三亚市崖州区港西小学,从教室里传来优美动听的音乐曲调,港西小学五年级学生小彤(化名)是这所学校崖州民歌兴趣班的班长。“刚开始不怎么会唱,然后老师慢慢教就会了,以后当老师的话,也要教学生们唱崖州民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10年来,三亚充分挖掘、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多种与三亚旅游城市特点相契合的传承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有了持续提升。截至目前,三亚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有《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三亚疍歌》3项,省级项目有《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族盘皇舞》等6项,市级项目有《黎族传统体育竞技》《苗族传统婚礼》《崖州扁豆酱制作技艺》等15项。

  非遗引入课堂 薪火代代相传

  崖州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朵奇葩,流行于三亚崖城以西、乐东沿海等古崖州属地及东方感城一带。是以崖州客人(汉人)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2006年,崖州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崖州区港西小学的校本课程,从2013年崖州民歌进课堂至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崖州民歌,让这个古老的乡音在校园里得到传承。

  麦宜斌是崖州区港西小学副校长,崖州民歌市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秉承着传承的使命,不遗余力地收集、保护、传唱崖州民歌,人在哪儿,崖州民歌的歌声就在哪儿。为了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培养后继人才,他将崖州民歌引入校园,让非遗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树立文化自信。“除了在我们学校开设崖州民歌课程外,我还到其他兄弟学校,比如保港小学、保平小学开设崖州民歌课程,得到的反响都非常好,学生都特别喜欢。”

  麦宜斌表示,崖州民歌是崖州的古文化,把它引进课堂,让下一代了解崖州文化,去学习、掌握崖州文化,才能让崖州民歌传承下去。

  在三亚市民族中学,学校通过黎锦意匠纸、制作文创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黎族文化,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市民族中学美术老师全丽妃201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黎锦的独特艺术魅力深深吸引她,大学毕业后她一直致力于黎锦技艺的传承工作,至今已有9年。“用绘制的方式,记录黎族的纹样,黎锦上面的纹样体现了黎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部分学生因为这个,大学选报了民族学、服装设计等专业。”

  建设传承基地

  融入现代生活

  为了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孕育,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天涯区布甫小学、三亚市第九小学、三亚市第七小学、北岭小学、港西小学合作,分别成立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琼剧、黎族打柴舞、崖州民歌传习基地,每周固定开设培训课程;另外,在非遗项目重点传承村落和地区,建立了崖州民歌传习所、黎族打柴舞传习所、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基地、疍歌传习所、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为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场所。

  每天早上,80岁的三亚疍歌市级传承人张发结仍坚持到南边海路的三亚市疍家人文化陈列馆打卡“上班”。“不传下去不行啊,就像我们现在搞这个馆,就是为了让后代记得我们疍家人原来是唱着疍歌的。”

  黎族打柴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乐强说:“进课堂后,我们分几步来教,让他们产生兴趣,从中体验到非遗项目是怎么回事,并由他们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跳打柴舞。”

  “非遗的生命在生活,三亚市秉承非遗传承不失其本的基础上,通过培训,让保护理念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生活中。”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业务负责人李志云说,通过开展非遗系列活动,比如三月三、“非遗”日以及一些交流活动,充分展示、宣传三亚非遗文化魅力。

  据了解,从2010年至今,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各个村(居)、传习所,先后举办了疍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族盘皇舞、崖州民歌等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101期,共培训3778人。

  创新活态传承

  走向更大舞台

  三亚还依托优势旅游资源,通过“非遗+旅游”,让游客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与色彩,同时根据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打造一批三亚特色的非遗旅游文创品,在各大景点、网络售卖,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让三亚非遗文化,走出三亚,走向更大的舞台。

  麦亚连是中廖村一名从事黎锦编织的村民,她每天都会在自家的院落中做黎锦编织的展示,同时为游客讲述相关的黎族文化。“我在这里当‘演员’,就是想把我们黎锦的技艺‘演’给客人看。”

  日前,在三亚海棠区北山村黎锦合作社,社长吉菊莲“一招一式”展示着织黎锦步骤,一些村民站在一旁,观摩学习这一传统技艺。“今天我们接到了新订单,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一位老师想购买18幅黎锦挂画。”吉菊莲手里不停忙活着,脸上难掩喜悦,“有订单意味着有收入,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三亚千古情景区内的市井街堪称三亚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黎族织布、制陶、黎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三亚千古情景区负责人郑杰君说:“我们将黎锦技艺以及非常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型歌舞《三亚千古情》里面,通过简单易懂、耳熟能详的方式传递给游客,在景区打造非常多有趣且好玩的节目,让游客通过演出感受到各种文化。”

  李志云说,三亚初步建成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加速文旅融合,并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增加代表性传承人的收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三亚·时政
   第03版:三亚·综合
   第04版:三亚·综合
   第05版:聚焦
   第06版:中国新闻
   第07版:国际新闻
   第08版:文体新闻
非遗“出圈”看见三亚美
牢记前车之鉴 绷紧纪律之弦
20家美国优质企业赴琼寻商机
临时救助兜住民生底线
风含情水含笑 一湾山海满城诗
“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捷报频传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