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庚子仲春 只为救民
医务人员当时在病房内观察患者情况。 王鑫 摄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亚中心医院感染科楼房。 王鑫 摄
三亚中心医院医务人员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王鑫 摄
  本报记者 卢巨波 王鑫

  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习近平

  ■三亚中心医院

  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前身为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是由黑龙江850农场医院分拆南迁,1962年在崖县(三亚市前身)月川村建院,后来两度迁址,今位于三亚市中心解放路1154号,曾是海南省农垦总局三家直属医院之一。

  1993年,医院开始增挂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牌衔,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是琼南地区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2016年2月22日,随着海南省农垦系统改革,医院正式脱离农垦,由当时的海南省卫生计生委直属管理,开启了全新的发展历程。

  2019年3月4日,医院更名为三亚中心医院,正式移交三亚市政府管理。

  ■ 抗“疫”

  截至3月8日,三亚中心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5例,其中治愈出院病例53例,死亡2例,治愈出院率为96.3%,实现现有确诊病例清零。

  ■编者按

  灾难来临的时候,三亚中心医院以及全市广大医务人员义无反顾,舍小家顾大家,逆行冲锋在最前沿,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着一首首生命的赞歌。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今天,谨以本文,让我们向这些迎向危难、勇于担当、守护安宁,用自己的宝贵生命,去呵护百姓生命的真心英雄致敬!

  时间回到3月8日上午10点,三亚收治住院的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赵先生手捧鲜花,步履轻松走出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防控隔离区。这意味着,三亚现有确诊病例清零。

  前来送行的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林昌锋,前几天两次进入隔离区。“收治第一个病例时我在,到最后一例了,我想当一个见证者,这场战‘疫’才算有始有终。”

  庚子仲春,只为救民。

  三亚中心医院党委以统一思想、统一策划、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五个统一”,作为有力有序有效抗击疫情的根本遵循,构建起精准高效的疫情防控运转指挥体系。

  自收治第一名患者到实现清零,这场战“疫”,三亚中心医院始终坚守如一。

  ●“全民皆兵”

  动员令下,“八百”壮士递交“请战书”

  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闻令而动,为民而战。

  在三亚中心医院,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在1月初三亚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为零时,此次抗疫的主战场之一——三亚中心医院的准备工作就已开始。

  1月16日夜里10点多,院党委书记、院长陈仲召集重要学科负责人研究部署抗“疫”工作。同时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组、专家会诊组、疫情报告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等5个小组,明确了防控要点、建立了收治流程、梳理了诊治工作,并进行全员培训。

  收治三亚第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后,医院发出了进入防控隔离区的号召,很快就有371人报名,其中包括121名党员。整个战“疫”期间,医院已有800 余人次递交“请战书”。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医院又先后召开三次中层干部会议、三次专题部署会议。抗“疫”期间,制定并落实每日会商制度,建立台账动态管理。专题例会累计召开41次,每日编发的工作动态达到36期。

  陈仲每天都到门诊、发热门诊及科教楼等临床一线督导,推进病区扩大、生活区安置、发热门诊就诊布局优化改造、疫情物资供应及时保障等工作有序开展。

  1月26日,在接到省卫生健康委组派医疗队援助湖北的通知后,院党委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医务人员纷纷请缨, 10名业务过硬、临床抢救能力强的医务人员组成危重症患者救治支援湖北医疗队。

  2月1日,医院又发出选派人员进驻南田医院倡议书,报名踊跃。

  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湖北荆州江陵县人民医院和石首市中医院后,截至3月7日,已有113名患者出院,医务人员零感染。

  下转5版  上接1版

  据荆州当地媒体报道,3月3日上午,江陵县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全部清零,成为荆州市首个取得关键性胜利的地方。

  3月11日,陈仲带领党办、院办、工会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对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员家属进行走访慰问,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救民水火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感染的危险

  逆行向前,直面水火,彰显的是责任、是担当、是勇气。

  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区的医生,林昌锋做着堪称抗击疫情的“危险动作”——采集咽拭子标本。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必须摘下口罩、张开嘴,所以会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刚开始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林昌锋担心年轻人有害怕的心理,主动“挡在前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郑辉才主动请缨,作为第一批医务人员进入隔离区。每天早上7点起床,他做好消毒防护措施后,立即进入治疗区,为患者检查病情、做心理辅导、帮助危重症患者接呼吸机辅助治疗、调整治疗方案、做好隔离区防控措施、指导下级医师书写病历……回到办公室还要承担起患者信息梳理、登记报表等传送任务,与后方的专家会诊组视频会诊。每一天他都处于高度紧张、不停忙碌的状态。

  同样的勇敢者,还包括了所有进驻隔离区的医务人员,他们每天与患者零距离接触,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尤其是护士们——查看生命体征、打针输液、备齐所需物品,有时重症患者便溺在床上,要一一帮助他们更换床单。

  而有时候,危险还存在于不经意间。宫保强是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时候,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整个护目镜都是雾气,手套戴了三四层,手都麻木了。

  宫保强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平时15分钟可以完成的一项操作,在隔离病房需要30到45分钟。“有一次出来的时候整个口罩里面都是水,在我弯腰脱防护服的时候,水直接灌进鼻腔,当时就感觉没有了呼吸,呛得眼泪直流,半天才缓过来,把同事们都吓坏了。”

  重症医学科护士李美蜜也遭遇过危急情况:有一次在病房忙碌了一阵之后,感到一阵反胃、胸闷。她赶紧寻求同事帮助,缓了半天。其他护士要她出去休息,她拒绝了。“我要是休息了,姐妹们会因此改变班次,我觉得我能挺住。”

  ●与民同忧

  “集团军”作战,争分夺秒“救生”

  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此次战“疫”,三亚中心医院“多兵种”齐上阵, 5个小组密切配合,为了每一位患者争夺“生”的时间。

  医疗救治组自不必说,从接诊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开始,医院立即抽派各科室业务骨干组建应急救治团队。到3月8日患者清零,共选派5批200余人次进入隔离区。

  专家会诊组早在1月24日就已成立,由医院十几个学科的人员组成,负责每日会诊工作。每天,隔离区内的医生与专家会诊组通过视频召开碰头会,不断调整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优的诊疗方案。

  疫情报告组为减轻临床一线医生的工作量及压力,派出两名疫情信息采集专员(临床医生)进驻隔离区,对病例的实时动态进行信息收集,每日汇总病情摘要及相关报表,编辑文字量最高达6万字。

  医务部、护理部通过制定制度流程,协调医护人员工作安排,筹备感染隔离病房、特殊发热门诊以及第二隔离区、南田医院隔离区的准备工作,协调好生活物资调配等方面,努力为一线医务人员服务。

  院感控制,在此次战“疫”中功不可没。医院制定并优化《各科室防护用品使用指南》等13个防控细则、流程,严防交叉感染。三亚中心医院医学科负责人、教务科副主任何成毓是第四批进入隔离区人员,任指挥部组长,之前批次的医务人员,都经过他的培训。他的“增援”,使隔离区内的防护工作更加严密、周详。

  此外,三亚中心医院也在省内最早将中医纳入专家会诊组,同时在医患微信群里 “问诊开药”。2月21日,还与三亚市中医院联合成立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工作小组,中医院一名中医师进入隔离区。此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专家也进入隔离区。

  ●物阜民“康”

  “弹药充足”保证及时救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不仅需要医务战士在前线“奋勇杀敌”,也需要后方提供精良的“武器装备”。

  物资保障组就是这样的“大后方”。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医院通过协调省市防控指挥部、省市疾控中心、各医用耗材配送公司、省市红十字会等,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方式调剂医用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做好前线人员的“弹药保障”。

  一是物资保障。防疫一线如同战场,紧缺物资就是“弹药”,如果不能及时把物资送到需要的地方,不仅会贻误战机,更会让一线人员暴露在危险中,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和康复。医务部、药学部、总务科等为此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

  二是用餐保障。一日三餐、各类水果、牛奶、面包等,每日定时按量送给医务人员。同时与营养科沟通合作,根据医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如不吃辣或某些忌口等,及时调整配餐。

  三是安排隔离区生活护士长与医务部物资保障人员有效沟通。合理安排食品、生活物资等,同时收集一线医务人员的各项需求;医务部物资保障人员在外,通过协调沟通院办、总务科、药学部、医院食堂、设备科等多部门,合理做好后勤保障。为隔离区医务人员提供相对舒适、温馨的休息生活区,医院先后安排近300个床位,配备好生活日用品。做到每人一份,不交叉、不混用,保障医务人员生活无忧。

  四是保障医务人员有效医学观察。要求医务人员每天自行测量体温,如有身体不适及时上报。通过“绿色通道”安排医务人员检查检验,发放药品等。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关心慰问医学观察人员身体状况,如体温、呼吸道情况等。

  ●与民同袍

  同生死共患难,医患“情”深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感同身受,经生死、共患难。而且,他们长时间在隔离区战斗,也面临着“忍痛割爱”。

  与林昌锋一样,感染科护士长王佳月也在第一时间“冲”进了隔离区,在里面战斗了3周有余。在阵地上,王佳月是前锋,也是隔离区护理工作的掌舵者。可是回到宿舍,打开手机看到4岁儿子的视频,一个人偷偷落泪。小家伙每次都在视频里问她:“妈妈你怎么还不回家?怎么上班这么久啊?”

  何成毓刚进入隔离区,岳母就生病住院,他不能照看。家里还有仅4个月大的女儿,只能靠爱人自己在医院和家里两边跑。

  走上战场,意味着“牺牲”,这些“铁汉”除了与家人长时间难以团聚,还有与亲人的最后分别。

  急诊科护士江莉,家中的爷爷病危,却不能回去陪伴。

  报名参加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妇产科副护士长江芳,远在他乡,在岗位上没有接听到爷爷生前的最后一个电话……

  所有的一切,都只为早日治疗好患者,打赢这场战“疫”。就像一位医生说的那样,“只有患者都出院了、与家人团圆了,我们才能回到爱人孩子身边,这才是大团圆。”

  经历了生死,患者也对朝夕相处的医务人员有了更深的理解。

  经过治疗出院的谭女士,最大的愿望是“见一见”救治她的医生护士,“在病房的时候都戴着口罩,根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模样。”当三亚日报记者将她的主管医生陈祖乔的照片发过去后,她说终于如愿了,“我感恩于陈医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样子。”

  护士们穿着厚重防护服忙碌的身影,也更多被患者所褒奖。47床的阿姨说,她们既要给我们打针、输液,又要照顾吃饭,甚至换床单,一动就一身汗,“特别心疼。”

  经历过这些,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若问最大的感触,都在说着两句话,第一句是:医生护士真心不容易,珍惜生命;第二句是:感谢你,给我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聚焦
   第06版:时事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文体
庚子仲春 只为救民
“清零”是全三亚在支撑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