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慧膑 林林
沿着机耕道,8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迈着矫健的步伐,望着地里的水稻,若有所思。他告诉记者:“如果这个示范基地能再实现杂交水稻亩产3000斤,我们的良种良法栽培技术模式可以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广,以此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我来三亚50年了,专门研究水稻育种。”5月6日上午,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示范项目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进行测产,谢华安担任测产专家并进行现场指导。在测产期间,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三亚“稻”路。
“你看,这稻穗颗粒饱满,稻谷结实,是很好的品种。”在水稻田里,谢华安抓了一串稻穗,向记者介绍起来:“前面的稻谷有点绿,这后面的就已经成熟变黄了,再晚一点收割,稻谷就会掉落在地里,造成浪费。”
在他眼里,手中拿的不仅是一串稻穗,更是端稳“中国饭碗”的新希望。他的手在时间的蹉跎中,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正是这双饱经风霜的手,选育出了中国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
1941年8月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闽西地区)的谢华安,童年记忆里有一段挥之不去的“滋味”。饿怕了,他从小立志要让父老乡亲都吃饱。1972年冬,他被调入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当时,正逢杂交水稻协作攻关组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抽调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幸运地作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被派往海南,开始了水稻育种生涯。
“稻可三熟,菜满四地”的三亚,是水稻育种的“天堂”。这也让谢华安有了“搞好水稻”的决心。从1972年扎根三亚开始,谢华安开启了他50年的“育种生涯”。提及那段峥嵘岁月,谢华安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字:艰苦。
初到三亚,谢华安和伙伴们借住在一个仅有十几平方米的生产队仓库里,到处是蟑螂、老鼠。谢华安还曾遭遇眼镜蛇,差点丢了性命。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谢华安越挫越勇,于1980年选育出抗稻瘟病、强恢复力、高配合力的恢复系“明恢63”,1981年培育出“汕优63”。其中,“明恢63”被认为是中国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的优良种质和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
品质优、适应性强,大面积亩产第一个突破1200斤……这样的优势让“汕优63”迅速扩张。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之最。
继“汕优63”后,谢华安领衔的福建水稻育种团队,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育种、优质稻育种、抗稻瘟病不育系选育、两系稻育种、超级再生稻育种和栽培等方面,屡创佳绩。
匆匆少年变白发,仍旧不忘来时路。尽管年过八旬,谢华安依旧数十年如一日守望着那一亩亩稻田。
“三亚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这对育种很有帮助,如果在这个试验基地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对于提升我们的粮食产量有重大意义。”和谢华安的交流中,他总能把话题拉回到水稻产量上。他说,今年如果能实现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双季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说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得以成功,在单位面积上能够产出更多粮食。尤其在海南这块宝地上,如果能够产出更多粮食,对于粮食的保障会发挥更好的支撑作用,对海南自贸港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