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铭记苦难历史 汲取前行力量
——写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

  新华社记者 蒋芳 邱冰清

  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凄厉的警报声将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

  祀我国殇,山河无恙!逝者已矣,生者奋进!

  在建党百年之际,举国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告慰逝者,更警醒国人,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不可阻挡。

  镜鉴,国弱民必遭欺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一层展厅内,有一整面墙挂满了幸存者的照片。每位在世在册幸存者的照片后,都有一盏灯照亮,当幸存者离世后,灯光就会熄灭。

  2021年,又有11张“面孔”由明转暗:杨翠英、蔡丽华、李如富、陈文英、戚振安、金同和、马继武、徐家庆、黄刘氏、傅兆增、马秀英……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61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

  纪念馆内的“万人坑”遗址前方,还有另一面墙——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1995年初设时,刻有3000个遇难者的姓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名单墙艰难延长,迄今已有10665个名字。

  常有参观者问,为什么只能找到一万多个姓名?这也一直是史学研究者们的心结。《遇难同胞名录》的主要编纂者、南京大学教授姜良芹告诉记者:“因搜集范围有限、档案保存不力、不少家庭惨遭灭门无人申报等,随着时间流逝,战后对遇难同胞的调查如同大海捞针。”

  国盛则民强,国弱则民孱。84年过去,经历从覆灭到重生的人们,用鲜活的人生际遇彰显家国同心的力量。

  南京沦陷时,幸存者程福保的父亲程长河携家带口出城逃难,惨遭日军杀害,留下孤儿寡母艰难生存。1949年南京解放后,程福保迎来人生转折,光荣地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如今,安享晚年的老人感慨地说:“家和国永远连在一起,无国哪有家啊。”

  和平,命运与共的担当

  952件(套)!这是一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征集的文物数量。其中,侵华日军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第十一中队的《阵中日志》、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等孤本尤为珍贵。

  捐赠者是来自日本爱知县圆光寺住持大东仁先生,2005年以来,他代为征集和无偿捐赠给纪念馆的史料已超过3000件。

  “这批战斗详报都是日军当时、当天记录的日志,史料价值很高。”大东仁说,每次遇到大喊“没有南京大屠杀”的右翼分子,他总会心平气和地拿出史料,“不逃避、不争吵,靠证据说话”。

  最近,纪念馆耗费一年多时间完成了一项“大工程”,将2019年至2021年间积累下的221939条纸质留言进行电子化和数据分析,结果出人意料——“和平”一词出现频率远高于“仇恨”。

  这22万多条留言中,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留言高达6.7万多条。其中还包含了1564份境外参观者留言,他们频繁使用“感同身受”等词汇,表达“反对战争”,祈愿“人类和平”。

  “以国之名祭奠死难者的目的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经历苦难的南京,有更大的责任去倡导和平。

  奋进,实干方能兴邦

  “铛、铛、铛……”每天早上八点半,江东门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每天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响和平大钟13声,寓意牢记12月13日,勿忘国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进入12月,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学结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丰富的活动。13日上午,来自江苏、重庆、云南等8省市的30多所小学的学生们,还将通过网络云课堂共上一堂主题班会课,一同诵读《和平宣言》,一同看国家公祭仪式。

  84年前,仅长江边的燕子矶一处就有约5万人被屠杀,如今战争硝烟远去,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在寒风中静静伫立。11日上午,“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在此地举行。

  一边看着燕子矶的江景,一边诵读《南京大屠杀史》的相关节选,历史与现实在眼前交错。一位参加活动的南京工程学院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人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重温昨日的历史耻辱,是为了汲取今日奋进的动力。

  “体会过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更能深刻理解国家强大对于普通百姓的重要意义。”中国抗战史学会副会长朱成山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从黑暗走向光明,中华民族也必将走向伟大复兴。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2021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百人群像实录

  第一排从左至右:孙富祥(已故)、管光镜(已故)、祝四孜(已故)、刘庭玉(已故)、陈玉兰(已故)、马秀英(已故)、濮业良(99岁)、马继武(已故)、李素芬(已故)、易翠兰(已故);

  第二排从左至右:李素云(已故)、王义隆(98岁)、王长发(98岁)、蒋淑萍(已故)、薛玉娟(97岁)、吕金宝(已故)、巫吉英(97岁)、胡信佳(已故)、陈广顺(已故)、谢桂英(97岁);

  第三排从左至右:黄桂兰(97岁)、岑洪桂(97岁)、顾秀兰(已故)、沈淑静(已故)、黄卓珍(已故)、赵金华(已故)、陈桂香(96岁)、徐家庆(已故)、李高山(已故)、杨翠英(已故);

  第四排从左至右:黄刘氏(已故)、关舜华(96岁)、王秀英(已故)、陈文英(已故)、周智林(96岁)、蔡丽华(已故)、魏桂如(95岁)、易兰英(95岁)、张秀红(已故)、石秀英(95岁);

  第五排从左至右:王福义(已故)、李美兰(94岁)、葛道荣(94岁)、马淑勤(已故)、马月华(已故)、李长富(94岁)、林玉红(已故)、余昌祥(94岁)、张福智(已故)、金茂芝(已故);

  第六排从左至右:常志强(93岁)、郑锦阳(93岁)、万秀英(已故)、艾义英(93岁)、向远松(93岁)、朱惟平(已故)、经智珍(93岁)、朱秀英(已故)、沈桂英(已故)、贺孝和(已故);

  第七排从左至右:陈素华(已故)、夏淑琴(92岁)、杨静秋(92岁)、张惠霞(92岁)、周湘萍(92岁)、张兰英(已故)、蒋树珍(92岁)、仇秀英(已故)、徐德明(91岁)、刘贵祥(91岁);

  第八排从左至右:马承年(已故)、王翠英(已故)、姚秀英(已故)、王津(90岁)、熊淑兰(90岁)、刘素珍(90岁)、潘巧英(90岁)、郭秀兰(89岁)、祝再强(89岁)、陈德寿(89岁);

  第九排从左至右:王子华(89岁)、程福保(88岁)、伍秀英(88岁)、路洪才(88岁)、阮秀英(88岁)、高如琴(87岁)、马庭禄(87岁)、佘子清(已故)、袁桂龙(87岁)、岑洪兰(87岁);

  第十排从左至右:刘民生(87岁)、方素霞(87岁)、唐复龙(86岁)、刘兴铭(已故)、王素明(86岁)、程文英(85岁)、马庭宝(85岁)、陶承义(85岁)、傅兆增(已故)、阮定东(84岁)。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84年岁月流逝,截至记者发稿时,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的幸存者仅剩61人。我们记录下部分幸存者的名字和肖像,为史存证。

  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季春鹏 李响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03版:三亚·综合
   第04版:提升“软实力” 练就“硬功夫”(七)
   第05版:中国新闻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鹿回头
   第08版:文体新闻
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再破3000万吨!
铭记苦难历史 汲取前行力量
南水北调工程7年向北方调水近500亿立方米
最高法回应“潼关肉夹馍”等地理标志维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