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胡拥军
“十三五”期间,三亚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设施,引进优质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体教育水平极大提升。
全省中考总平均分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二
“十三五”期间,三亚“控辍保学”工作、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得到切实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已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三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中考综合指数、平均分均跃居全省第二位,三亚2016年至2020年中考总平均分不同幅度提升,且连续5年超过全省中考总平均分,位列全省第二(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二);“十三五”期间三亚市的高中毛入学率平均值为92.4%,高中毛入学率快速提升。在高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高中教育在坚持普惠协调、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办学模式的同时,在全市四个区均衡配置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大高中阶段的财政投入,自2017年来,投入1.06亿元,用于全市7所公办普通高中办学设施改造,为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近五年来,市财政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水平逐年上升。一是促进职业教育积极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就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精品专业;二是进一步加强了职业院校与央企、知名品牌企业及泛珠三角区域企业的合作;三是结合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重点打造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示范专业和黎锦、挖掘机、彩雕等特色专业。在“十三五”期间,充分依靠中职学校设施设备、师资、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培训考核共计1706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共30期1976人,社会人员电工、焊工和制冷工等三个工种培训考核共52期7915人数,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共13期4583人次,三亚戒毒所技能培训共5期150人,高压进网电工考核共5期258人,母婴照护师资培训共1期56人,建档立卡短期培训17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共4期256人,黎锦兴趣班共54期1636人,彩雕兴趣班共7期217人。
“十三五”期间,特殊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对特殊教育学生的资助力度,持续加大。从2018春季学期起,市财政对在籍在校持有残疾证的残疾学生展开特殊教育补助,把特殊教育学校列入边远贫困地区学校,2020年为学校发放补助为600元/人·月。2019年起,对于特殊教育岗位,也开始发放补助津贴,发放金额为7565元/人·年。
“十三五”期间,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5月6日,三亚市首家社区教育学院、三亚市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相继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校区揭牌成立,2019年10月9日又加挂成立三亚市老年教育学院。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组织三亚各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到南京、琼海、澄迈、重庆、福州参加海南省终身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管理能力。继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区级社区教育工作得到有效推进,构建和完善以社区教育四级办学网络为载体的终身教育体系,育才、天涯、海棠、吉阳等4个区已制定了社区教育实施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推进工作。
实施幸福民生行动计划
学校建设大变样
“十三五”期间,三亚还逐步建立起了惠及各类学校的相对完善的教育资助体系。义务教育“五免一补”、普通高中教育“四免一补”、中等职业教育“三免一补”,得到切实落实,受益学生近10万人次。在政策制定上,2017年牵头制定《三亚市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并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印发,进一步完善和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将经费保障范围扩大到民办学校和城乡所有学校。2018年8月19日,基金会首次资助市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的贫困家庭优秀学生,同时奖励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2019年春季全市共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约308万元,惠及2111名学生;农村低保、特困学生共发放约90万元,惠及611名学生。2019年秋季全市共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约571万元,惠及2087名学生;农村低保、特困学生共发放约87万元,惠及572名学生。迄今为止,市教育扶贫补助发放率100%,切实做到了“精准发放、不落一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普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