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3日 星期日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士专家为海南“全面禁塑”献策
生物科技创新是“禁塑”的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兴田接受媒体采访。本报记者 袁永东 摄
  本报讯(记者 罗略榕)在超市购物、市场买菜,随手扯一个塑料袋装上瓜果蔬菜,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塑料制品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史上海南最严“禁塑令”的到来,6月21日至6月22日,“中国(三亚)首届生物质催化炼制与可降解包装材料产业论坛”在三亚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兴田等专家学者展开研讨,力争为海南“全面禁塑”提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打造我国生物质领域内高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舒兴田:

  生物科技创新是“禁塑”的有力支撑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塑料,越来越多的人也注意到塑料带来的污染。”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兴田认为,对于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海洋环境而言,“限塑”乃至“禁塑”是很重要的政策,但用什么代替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此次研讨会讨论的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支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限用和禁用问题。”舒兴田说,中国的生物产业刚刚起步,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可以推动和加速生物产业的发展,三亚地处热带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如何将生物资源转化成化学品,实现这一科技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将有利于海南生态环境的提升,甚至造福整个国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徐杰:

  海南生物资源丰富,研发生物质材料具备天时地利

  “替代一次性石化塑料制品,天然高分子、生物基化学品、生物降解高分子等环境友好新材料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徐杰在论坛上说。

  他以杂草为例,介绍生物质材料的应用状况,“我们人不吃草,但是从草内提取出来的淀粉可以食用,也就是说通过科学技术对草的识别分类转化,草可以有更多的利用途径。”

  徐杰说,生物质转化作为化学品和包装材料非常有挑战。无论是从科学上还是技术上,前者都与传统的工业不太一样,“经过几十年研究,某些材料已经有突破了,一些大众应用的正在突破过程中,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正在打基石推进”。徐杰认为,海南的生物资源丰富,椰壳多,糖类作物产量大,在当前政策下研发生物质材料,具备天时地利。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黄政仁:

  制定市场和行业准入政策,保证“禁塑”有效落地

  “以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生物质作为原料,通过高效催化炼制制取多种绿色可降解的平台化合物,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现有石化制品的应用性能,其规模化生产也有助于降低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认为,在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之间,要综合考虑它们的经济成本与环境成本,要把海南的“禁塑”政策作为引导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市场和行业准入政策,才能保证“全面禁塑”政策的有效落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事
聚焦巡察问题 抓好整改落实
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
三亚出台人才住房保障实施细则
院士专家为海南“全面禁塑”献策
三亚游艇经济迎来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