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三亚当好自贸港建设标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本报讯(记者 吴英印)1月9日,在三亚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光亲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的主要工作,汇报2025年的工作计划。

  2024年,全市法院在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和上级法院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彰显司法担当,为三亚打造自贸港建设标杆城市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其工作亮点为:

  坚持以法提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司法引擎。组建“三合一”知识产权审判团队,切实加大对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化解债务238亿元,盘活土地247亩、房产12.1万平方米、海域使用权16.79公顷,安置职工1479人。加强府院联动,会同银行、税务、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出台企业破产重整信用修复制度,为重整企业“涅槃重生”扫清障碍。凯撒同盛公司破产重整案件入选海南法院2024年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与市人社局共建劳动争议调解治理体系,进一步扩展适用劳动争议裁审衔接机制,入选全省第五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聚焦中心大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守护社会安全稳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把司法建议作为堵塞治理漏洞的重要手段,从企业经营异常、汽车租赁行业规范、医疗保险基金追偿等方面开出26篇凝聚司法智慧的“对症良药”。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着力“抓前端、治未病”,充分发挥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作用,市中院行政诉讼案件调解率达31.13%,位居全省中级人民法院前列。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首次实现100%。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全市法院“一号工程”,保护中小投资者指标连续两年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首位。对符合条件的100家企业进行信用修复,常态化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帮助企业回笼资金32.09亿元,盘活企业发展后驱力。

  牢记初心为民,为增进民生福祉践行司法担当。用心办好民生“小案”,扎牢民生司法保护网。依法裁判涉居住权案件,建议市资规局完善配套制度落实居住权实施,保障人民群众“居者有其屋”。向涉诉生活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82.9万元,努力让司法温暖可触可感直抵民心。强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39名法治副校长开展80次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城郊法院刑事审判庭(少年法庭)被最高法院评为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市中院就“护苗”工作向全省法院做经验介绍。及时兑现胜诉权益,持续开展执行攻坚,执行到位金额57.83亿元。城郊法院执行到位率达到79.58%,同比提高26.1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法院前列。帮助农民工追回工资238.43万元,落实抚养、赡养费166.41万元,以“真金白银”兑现司法为民的承诺。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编印普法案例读本,开展普法活动244场,市中院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

  夯实基层基础,为审判工作现代化探索三亚经验。构建新时代多元解纷格局,在各区设立法治服务中心,在重点村居设置“共享法庭”,提升群众“家门口”的司法获得感。崖城法庭积极引导涉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纠纷止于诉前,被最高法院评为“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正式揭牌启用市诉前调解中心暨诉讼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立案,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通过“预警提示+跟踪反馈+督办问责”的长期未结案件管理机制,全市法院超12个月未结案件比降至近10年来最低值。引入自动化流程系统代替人工信息抓取录入,案件前期工作耗时由15分钟压缩到1分钟,流转速度大幅提升,首次执行案件平均用时缩短13.93天。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探索推进聘用制法官助理改革,工作实效得到省委政法委肯定,并推广至全省范围,经费由省财政统一保障。

  2025年,全市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细抓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三亚当好自贸港建设标杆和转型发展示范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三亚·时政
   第03版:三亚·综合
   第04版:中国·国际
为三亚当好自贸港建设标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为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检察贡献
白鹭公园党群服务中心(青廉学堂)揭牌启用
三亚河口片区“双中心”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南繁科研基地在三亚揭牌
三亚湾畔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