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盈盈
7月23日一大早,查询到被清华大学录取后的刘婷婷第一时间把截图分享给最亲近也是给了自己最多支持的3个人——爸爸、妈妈和教练。
求学:
奔跑路上遇“伯乐”
少小离家苦练本领
7月的三亚骄阳似火,三亚市第一中学田径场上,留着干净利落短发的刘婷婷和队友们正在紧张备战,18岁的脸庞流下了刻苦训练的汗水。8月中旬他们将迎战海南省第六届运动会。
刘婷婷最初的奔跑记忆,是小时候爸爸骑车到县城没有带上她,她跑出去追摩托车的经历:“那时候爸爸的车很快就骑走了,我追不上就蹲在地上哭,可下次遇到了还继续追。”
在她上小学二年级时,为了让兄妹俩得到更好的教育,爸爸带着她和哥哥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来到三亚市八一小学求学。六年级时,刘婷婷遇到了自己奔跑路上的“伯乐”——三亚市第一中学田径队主教练张维。在一次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刘婷婷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比赛现场,张维问她喜不喜欢跑步,她回答喜欢。于是,那个暑假她就打包行李到三亚市第一中学过上了寄宿生活。
填满刘婷婷日常生活的非训练莫属,当记者问起空闲时间喜欢做什么时,刘婷婷脱口而出“睡觉”二字,她补充说因为训练太累了平时只想好好休息。通常训练都是上午8时到11时,下午4时30分到晚上8时。在田径场上,刘婷婷和队友们一圈圈地苦练着,她记不清多少次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宿舍,然后费劲地将腿“搬”到床上……田径训练十分艰苦枯燥,但刘婷婷从不抱怨:“我就是学这个的,大家都一样训练,一样累。”
高一时刘婷婷因为高强度训练,整个脚踝都受了伤。当时离省里的比赛只剩一个月时,身上的疼痛比不过心里的着急,刘婷婷难过得流下了眼泪。那次比赛刘婷婷没有参加,后来近4个月时间里,张维也没有让她参加任何比赛,这让刘婷婷难掩失落。
张维非常清楚这种心态变化,于是对刘婷婷进行了开导:在最关键的时候能赢就行,不要在意眼前的一点点得与失。“其实她可以上场比赛,但为了让她养好伤,我们宁可放弃了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省级比赛。”张维说。
在教练的开导下,刘婷婷重新找回了状态。
教练:
赛场冲刺“12秒”
成长规划数年功
被三亚的太阳晒得黝黑的张维2005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便到三亚市第一中学任教。17年来,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将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体育事业和学生身上。从林进霞、李小妹到刘婷婷,三亚市第一中学三个“跑”进清华的考生都是他的学生。
在三亚市第一中学操场一角,简易搭建的蓝色布顶棚子是他们的“训练室”,里面满满当当都是用于训练的自制器材。根据刘婷婷的训练情况,张维选择专业性强的自制器材对其进行训练。由于国内没有适合学生训练的专业器材,国外的专业器材费用又太高,张维便自己研究、选材、制作。练奔跑时摆臂的“抗阻训练器”是用几根钢管焊接而成的框架,中间缠绕多根长短不一的弹力带,架下装有4个小滑轮……还有练习反应能力、基础动作等器材。这些训练器材对刘婷婷的训练起到了积极作用。
“林进霞和李小妹她们俩从肌肉类型和身高方面来说是要优于刘婷婷的,但刘婷婷优在对一些专项训练理解快,高一时最好成绩已达到了12秒1。她也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所以最终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张维说。3个“跑”进清华的“神鹿”,各有优点。有了她们“上清华”的例子在前,也让三亚市第一中学的教练们积攒了更多的经验。
今年1月,张维带着刘婷婷到清华大学参加考试,彼时的北京天寒地冻,但有了从小一起训练的师姐林进霞和李小妹的帮助,事情顺利了许多。“师姐给我们提前订好了酒店,我们过去就可以入住了。”刘婷婷说。而张维也准备了三双软硬程度不同的钉鞋,以便刘婷婷在正式比赛时选择到最合适的一双。
“每个运动员的成长可能都需要几年的时间去规划,而他们去考试现场大概12秒就跑完了。为了让这12秒完美发挥,我们需要让他们在高强度的对抗和高压力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实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培养。”张维说。
父母:
尊重孩子的决定
在背后默默支持
刘婷婷在家里排行老二,现在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爸爸刘陶忠送货,妈妈姚海妍在家里照看两岁多的妹妹。因为训练,刘婷婷回家的次数并不多。在妈妈眼里,女儿听话且节约,“因为孩子经常训练衣服换得勤,想给她多买几件衣服,她都不愿意买,说衣服够穿。”
夫妻俩还有一个共同的默契——所有可能影响孩子心情的事情,在比赛之前,一律不说不问。知道女儿考上清华大学后,姚海妍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亲朋好友。“她去北京比赛时我们也想跟着,但是怕影响她就不去了。”姚海妍说,“我们尽量做到不打扰地支持她,教练对她的关心都和我们做父母的一样多,有他在我们完全不担心。”
对于女儿,夫妻俩都表示不管她能不能取得好名次,只要孩子愿意努力去做的事情,他们都会全力支持。
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刘婷婷说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育相关职业。采访结束后,刘婷婷又投入到正常训练中,阳光下刘婷婷的笑容格外灿烂。这个朝气蓬勃的18岁姑娘,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