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3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黎风黎韵 非遗传情
黎族制陶
织锦手艺
黎族织锦
纹脸黎族老人
钻木取火
黎陶制作
黎族打柴舞
黎族剪纸
航拍天涯区文门村。 本报记者 李学仕 摄
树叶吹奏

  本报记者 胡拥军

  船屋里,省级黎锦非遗传承人符西利席地而坐,将经线纬线交叉后,双手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学校里,“90后”王正萍大胆创新,用传统的编制方法编出造型时尚、富有黎族元素的圆形包、沙滩鞋、项链……一件件造型独特的新产品,正以独特的方式“解码”黎族文化新时尚。

  织黎锦、唱黎歌、跳起竹竿舞、醇美的山兰酒、喷香的黎家竹筒饭……在吉阳区中廖村,诸多特色民俗、黎家特有的互动体验活动,令不少游客称赞“不虚此行”。行走在中廖村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绿树绕岸、碧水潺潺,竹篱笆和槟榔树环绕的黎家小屋、富有民族特色的黎族图腾、色彩绚丽的文化墙相得益彰,美丽村景如诗如画。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传统的乐器有口弓、鼻箫等。民间歌谣有两种:一种是用海南方言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黎族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著名的舞蹈有《打柴舞》《舂米舞》等。

  黎锦,被称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所传承的花纹图案,堪称黎族的独特“史书”,转布、反针、直绣、横绣,一针一线,编织出万千图腾,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

  在天涯区黑土村,黎族阿婆们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毫无生气的泥土经过她们的捏制,可以变成糯米蒸锅、绘有龙纹、大力神的器皿、酒杯、茶壶等,甚至是可以挂在墙上的装饰泥板画。在通透的船型屋里,阿婆们既是在制陶,也是在向人们讲述一段历史;在传习所里,陶器是展品,更是黎族文化的标志。

  目前,三亚已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其中,黎族打柴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民间故事、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等被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钱铃双刀棍棒舞列入三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黎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民族文化。它不仅属于本民族,也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均由见习记者 王康宏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第03版:三亚·综合
   第04版:三亚·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视觉
   第07版:中国新闻
   第08版:文体新闻
黎风黎韵 非遗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