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6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亚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历练出鲜明的精神品格——
一方水土,一番天涯风情
幸福黎村
筰笆演奏
小朋友们参加黎锦编织比赛。
雄鹰展翅
  本报记者 洪光越

  先秦至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根据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分析证明,骆越人即是海南黎族先民。

  据2018年三亚户籍人口统计显示,历史悠久的黎族人口为236497人,是三亚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此外三亚还分布着壮族、苗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在漫长的民族历史进程中,三亚少数民族因颇具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历练出鲜明的精神品格。

  历史:三亚少数民族

  文化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风土人情。翻开三亚少数民族历史长卷,不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黎族打柴舞,黎锦、原始制陶技艺、苗族召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熠熠生辉。

  从三亚市区向西驱车40公里可到达崖州区朗典村。朗典村村民对死亡有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在逝世者停棺第三天晚上,村子里的人便聚集在死者家,跳起打柴舞。

  “打柴舞是一种丧葬习俗。由于社会变迁,这种习俗慢慢地就消失了,而朗典村至今还沿袭着跳打柴舞的丧葬习俗。”打柴舞传承人黄乐强说。

  据了解,朗典村有3个小组,有1000人左右,三分之一的村民会跳简单的舞步,但真正参与黎族打柴舞的只有20多人,而能够完整地掌握打柴舞全部舞步的只有黄家近、黄乐强、黄其华、黄仁瑞四位传承人。

  2006年,黎族打柴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三亚市政府对打柴舞进行专项资金扶持。而早在1957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黎族打柴舞便得到展示。上世纪70年代, 黎族打柴舞走出国门到罗马尼亚、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演出,深受各国人民的赞赏,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如今,在“三月三”、嬉水节、慰问演出、景区景点娱乐等活动中,打柴舞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

  2019年5月9日,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发布了《三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汇总表》,其中,文海儒、吉菊莲、黄青梅、吉池珍、周玉英被推荐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历史悠久的黎锦,正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据史书记载,黎锦历史已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黎锦真正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省级“黎锦传承人”黄丽琼等7人到法国巴黎参加“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活动。

  在展览现场,三亚青年代表吉菊莲和10岁的伍羚瑜展示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技艺,一度在巴黎引起“轰动”。

  “几十年来,我一直执着于海南黎锦技艺的传承,因为海南黎锦是我们黎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黄丽琼说:“对于海南黎锦技艺,最好的保护就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群了解、喜爱和使用。”

  黎族制陶技术历史源远流长,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观赏价值,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作为黎陶发源地之一的三亚市天涯区黑土村委会布曲村,经过千年的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制陶,书写着黎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目前,三亚已有黎族民间故事、苗族盘皇舞及回族传统婚礼等多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钻木取火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记录着三亚少数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变迁。

  转身:三亚民族文化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近些年,三亚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有的已被政府保护,有的在文化事业中发挥作用,有的已转化为文化产业。

  2018年6月17日,由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承办的“非遗学堂”,首期黎锦技艺培训班在三亚吉阳区中廖村结业。

  结业当天,来自海棠区北山村委会的计生员吉菊莲尤为激动。她说:“我想把黎族五大方言区的黎锦技艺都学会,然后教给更多人,传承技艺和带动就业一举两得!”

  吉菊莲是北山村黎锦手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师从黄丽琼。“开办合作社,除了传承古老的黎锦技艺,还能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吉菊莲说,近两年黎锦手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举办多期培训班,合作社学员“生产”的产品广受游客喜爱。

  黎锦未来要走出“深闺”、走入生活,更多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三亚市民族中学美术教师全丽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想通过“非遗学堂”找到一座“桥梁”,搭建起学生与“绣娘”的合作,创意的设计配上精致的手工,让黎锦以旅游特色产品、文创产品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而早在2012年,三亚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同样得到了重视。在三亚市政府、原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三亚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和三亚黎族原始制陶展示馆于当年在土陶发源地天涯区黑土村揭牌。

  近几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在原工艺的基础上,把黎族图腾融入陶器之中,使刻有民族图腾的陶艺作品,既美观大方,又古朴厚重,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较高的观赏水平和珍藏价值,许多作品已悄然流至风景名胜区和星级酒店,有的作品还被收藏家收藏。

  据了解,2015年,原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撑。作为我省唯一参与这项国家计划的高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围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也多次举办培训班,带动海南9个少数民族市县的几百余名学员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据三亚市民族事务局统计,2019年该局结合扶贫工作举办了“2019年黎族织锦创新人才培训班”“2019年苗族刺绣创新人才培训班”“2019年黎族制陶技艺创新人才培训班”等3个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培训班,共计培训贫困户、困难户100余人,帮助学员销售民族文化艺术产品360余件。

  而除合作社和传习所外,目前三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企业首推三亚千古情和槟榔河旅业,这两个企业都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其市场营销的重要元素。

  其中,三亚千古情得益于宋城集团的雄厚资金和相对成熟的市场运作理念和模式。而三亚槟榔河旅业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绿色、原生态作为市场切入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三亚黎响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和三亚新时尚艺术品有限公司,也依托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化。 

  发力:三亚少数民族文化后继有人

  2019年5月9日,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发布的《三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汇总表》中,黎族打柴舞、苗族召龙舞、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苗族盘皇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钱玲双刀棍棒舞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被推荐代表性传承人。从被推荐传承人的履历来看,他们大都自幼学艺,表演经验丰富,有的还参加过大型演出。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主动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近些年,三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为此,三亚市民族事务局着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

  数据显示,2018年,三亚市民族事务局以“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专题活动为契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人才工作要求,先后举办了6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班,培训了三亚少数民族各项传统文艺人才160人次,进一步为三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下了人才基础,提供了人才支撑。

  其中黎族打柴舞培训班培训了传承人30 人、织锦技艺培训班培训了传承人30 人、苗族刺绣技艺培训班培训了传承人20人、黎陶技艺培训班培训了传承人30 人、黎族苗族服饰设计制作培训班培训了技艺人员10人、黎族竹木乐器演奏培训班培训了乐器爱好者40人。

  2019年,为进一步提升三亚少数民族文艺队伍的创作能力,市民族事务局联合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成功举办了三亚市2019年“传唱黎苗民歌,传承民族文化”黎族苗族民歌大赛,共吸引各区及育才生态区近百名选手报名参赛,创作出了一批以黎族苗族民歌为主的弘扬新时代精神、反映新时代民族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亚市民族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市民族事务局将持续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活动,进一步打造三亚本土民族文化品牌。除此之外,还将持续抓好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工作,确保三亚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艺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人数质量进一步提高,促进三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图片来源:蒙明珠

  陈文武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教育周刊
   第08版:文体
   第09版:三月三·特别报道
   第10版:三月三·特别报道
   第11版:三月三·特别报道
   第12版:三月三·特别报道
一方水土,一番天涯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