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11日 星期六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子家贫,村子重教,村干部自筹资金为学子发放教育奖励金——
今年出了20名大学生 长山村又喜又愁
罗丕仁望着村里的2018年高考学子光荣榜而发愁。陈吉楚 摄
  本报记者 袁燕 陈吉楚 洪光越

  8月9日中午,已过12点,崖州区长山村党支部书记罗丕仁、妇女主任吴伟、团委书记李振攀三人在村委会电教室碰头,桌上放着几张刚刚打印出来的高考光荣榜。今年该村20名学生参加高考,全都考上了大学。然而,他们却对着光荣榜发愁——今年村里筹集到的奖励资金只有5万元,还不够给20名准大学生发放奖励金。

  ▲喜忧参半▲

  今年考出20名大学生,奖励金却不够

  桌上的高考光荣榜是“长山村2018年高考学子光荣榜”,榜上写着17名学子的名字、高考分数、录取高校等。其中陈高卉最高分704分,被南京211高校河海大学录取;最低分530分,被三亚学院录取。罗丕仁说,17名学子都被本科院校录取,还有3名被大专院校录取,没有在这份榜单上。

  一个村一年考出了20名大学生,这是一件大喜事,村干部的愁从何来?罗丕仁说,今年考上大学的孩子有点多,奖励金都不够发了。

  原来,自2009年开始,长山村就形成了一项传统,每年向考上大学的长山学子发放一定数额的教育奖励金,鼓励村里的孩子上大学,倡导重教的文化氛围。吴伟透露,最初是三五百元,去年按照一本院校每人5000元,二本院校每人4000元,大专院校每人3000元的奖励标准发放。

  三亚日报记者了解到,长山村没有集体经济,每年发放的奖励金,都是村干部向社会爱心企业“拉赞助”得来的。今年预备的5万元奖励金,就是一家意欲与长山村合作发展共享农庄的北京京海创农业有限公司作为合作条件之一提供的。

  “往年基本上都只有十个八个孩子考上大学,去年也才12个,一共发放了36000元奖励金。”罗丕仁说,今年全村一共20个考生,全都考上了大学。要是按照去年的发放标准,缺口还有点大。

  罗丕仁和吴伟给三亚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7个考上一本的孩子,需要35000元;10个考上二本的孩子,需要40000元;3个大专生需要9000元,共需发放奖励金84000元,与他们今年预备的5万元奖励金相比,足足差了34000元。

  降低发放标准,肯定会伤了学子们的心;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子来说,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罗丕仁说,无论如何,村里也要想办法凑足今年的奖励金。

  ▲家贫志坚▲

  暑期打工赚学费,再艰难也要上大学

  说起长山学子读书的本事,罗丕仁掩饰不住自豪之情说,基本上每一年,村里有多少个考生就能出多少个大学生,不论家境富裕还是清寒,他们都明白,有文化、有学识,乡下孩子才真的有出路。

  长山村五组村民陈莲,家中因病返贫,但其家中两个女儿都是大学生;现就职于三亚市图书馆的周莹莹,2008年毕业于三亚市一中,以673分(文科)考上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现为在校大三学生的周蓓,2015从海南中学毕业,以802分(文科)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2006年考上山西医科大学的黄明芳,本科毕业又读了研究生,现在是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

  “2009年以来,共有115名长山学子走进了国内高等学府。”掰着手指头数了半天的吴伟对三亚日报记者确切地说道。这些学子学习成绩优异,能考上大学固然值得高兴,但其中不乏家贫为学费发愁的准大学生,陈虹就是其中的一位。

  8月9日,三亚日报记者来到陈虹家,老旧的瓦房里墙皮已脱落,见记者一行到来,陈虹的父亲陈恩祥急忙搬出凳子。“愁啊,肯定为她的学费愁啊。”陈恩祥说,几年前陈虹的哥哥也考上一所大学,但由于学费太高,哥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去当兵,现在“再艰难也要让陈虹去上大学”。

  陈虹今年以691分的成绩被广东医科大学录取。从小乖巧懂事的她在高考结束后,立马就去村委会咨询,看有没有无息贷款政策。她说,家里条件困难,若不贷款,很难凑齐几千元的学费。8月9日当天,她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看到父亲一人望着学费栏发呆时,心里感到非常难受。

  为了攒学费,减轻家里的压力,陈虹暑假期间来到三亚市某甜品店打暑假工。当记者问起总共挣了多少钱时,陈虹小声说出了“1090元”。她仍在为剩余的学费发愁。

  陈恩祥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瓜菜,偶尔也出去打零工,勉强能维持陈虹的生活费。陈恩祥一家四口人,虽然人均收入超过了贫困标准3523元,但家庭经济依然困难,无力支持女儿上大学。他给记者算了女儿的“读书帐”:学费一年近8000元,加上住宿费和两个学期8个月的生活费,一年要近2万元,大学四年要8万元。

  “我们村一直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没钱也要支持孩子上学。”罗丕仁鼓励陈恩祥,一定要让女儿上大学,村里一定能筹到奖励金,解决部分学费问题。

  ▲延续传统▲

  以田养学多庠生,学有所成才能贡献家乡

  “读书才有出路啊!”对为何执着十年筹钱为村里的准大学生发放奖励金,罗丕仁和其他村干部的回答异口同声。

  罗丕仁带记者来到村委会附近的一块墓地,野草和仙人掌长势旺盛,一块块清朝年间竖立的碑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显现出清晰的字迹。他蹲下来指着道光年间竖立的一块墓碑上的“温达庠士罗大公”字样告诉记者,墓的主人就是村里的祖先罗肇开,是个清朝庠生。在另一块墓碑上,罗肇开和罗肇南同署“庠生”之名。

  三亚乡贤、崖州区历史文化顾问张远来告诉三亚日报记者,梅山地区包括长山村自古就有重教的优良传统,庠生就是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也就是考秀才、举人的学员。村民都很尊重读书人,因而后人在墓碑上都会写上“庠生”二字表示其身份。

  “村里还有以田养学的传统,叫做‘学田’。”张远来解释说,以前谁家有孩子要考科举,家里没钱,只好种田靠田租等收入供其读书,田地就成了学费的来源。“这都说明了对读书教育的重视古已有之。”

  “庠生、庠士”这样的名号,碑石上镌刻了不少。罗丕仁说,古代长山村就有很多读书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里更要支持学子上大学,将来他们学有所成才能为家乡作贡献。

  如果您愿意捐助长山村学子,填补教育奖励金的缺口,帮助学子们上大学,请拨打本报爱心热线88981099、88981066。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脱贫攻坚·三亚行动
   第03版:社会文明大行动进行时
   第04版:文体
注重产业扶贫 落实帮扶措施
国际快件将更快送达市民手中
今年出了20名大学生 长山村又喜又愁
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态做好防汛工作
三亚迎来入境免签游客61223人次
扶贫也要“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