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始、半夏生,又到一年夏至。国内多地遭遇暴雨,防汛减灾工作的具体实效,正在成为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各地相关预案的有效性、组织调度的科学性,也检验着一线干部的责任心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给多地防汛减灾带来相当突出的挑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通报显示,6月18日以来,西南东部至江淮一带出现了强降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0个省份354个县(区)475万人受灾。灾情为应对工作敲响了警钟。四川永宁河、重庆綦江等48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多地出现的房屋倒塌、水库洪水漫坝等现象,警示着灾害的突发性以及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防汛减灾,第一要义在“防”。这就需要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实施科学防控。作为防汛减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气象和水情雨情监测预报等须臾不可松懈。在监测到位的基础上,也当努力做到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隐患排查也是防汛减灾工作的重要一环。6月20日,江西鄱阳县滨田水库泄洪道河堤出现堤身溃口,大量群众被紧急转移,就是一个警示。
“天有不测风云。”为有效应对突发的汛情与灾害,应急处置及避险转移工作也需提前部署。一旦出现险情,如何处置、减少损失?如何最快速转移人员,避免伤亡?相应的工作必须细化、具化、制度化。
防汛减灾无小事,当少一些口号,多一些实效;多一些主动未雨绸缪,少一些被动亡羊补牢。唯有如此,各地才能真正应对好频频出现的暴雨天气以及洪涝灾害,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